学术|沈弘: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序
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序
沈弘
作者简介
沈弘,浙江大学英语系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组外国语言和文学组成员。研究兴趣:1)英国文学(尤其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英语诗歌);2)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外国人拍摄中国的老照片);3)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过45本书和100多篇论文,代表作有《弥尔顿的撒旦与英国文学传统》(2010、2019),《英国中世纪诗歌选集》(2019)、《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2014-2018)等。
Preface to Hao Tianhu’s Milton in China
Shen Hong
沈弘教授,摄于2017年5月
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文艺复兴论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
郝田虎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的《弥尔顿在中国》一书即将付印出版,此事可喜可贺。我连夜读完了他近40万字的书稿,他请我为此书作序,尽管我并不善于此类文章,但也觉得义不容辞。
作为我在北大英语系最早教过的那批学生之一,郝田虎上过我的“弥尔顿研究”选修课,他的硕士论文也是请我做指导教师,而论文题目就是“弥尔顿在中国:一项初步研究”。掐指算来,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这么多年来,他不忘初心,仍在弥尔顿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并且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所以在这方面我还是可以说几句的。
顾名思义,《弥尔顿在中国》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这位英国诗人的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作者比较全面地追溯了从1832年传教士英文杂志《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 vol. 1, no. 7)援引弥尔顿的名言起,一直到21世纪文学弥尔顿批评领域的众声喧哗,向读者展现了弥尔顿在中国曲折而复杂的接受过程。之所以说“曲折”,是因为诗人刚被介绍到中国时,名字曾被译作“米里屯”、“米里顿”等五花八门的称呼,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西方传教士首先宣传,刊登在由传教士编纂、中国读者相当有限的期刊上。“复杂”主要是指诗人弥尔顿在华的身份复杂:西方传教士们最早是看中了他作为虔诚基督徒的身份和宗教诗歌作品有利于传播基督教这一事实;而以梁廷枏和杨象济为代表的中国保守派士大夫则本能地从中国传统文化本位出发,对弥尔顿及其作品普遍持反感、抵制和批判的态度。民国时期的一些中国文人和学者受到西方价值观和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和批评家的影响,在开始承认弥尔顿文学成就的同时,着重突出了他作为左倾政治思想家的地位,尤其是把《失乐园》中的撒旦视为反抗暴虐的完美叛逆者形象。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就是这一论断的典型代表。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在中国大陆强调政治压倒一切的大背景下,弥尔顿主要被视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诗人”(杨周翰语)和思想激进的教育家;他的代表作《失乐园》被阐释为反映了诗人亲自参与英国革命的历史背景,而撒旦则被认为代表了英国革命中桀骜不驯的革命者形象。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各方面的发展走上正轨之后,弥尔顿才逐步回归到了他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经典诗人的本来地位,对于他本人及其作品的认识和阐释也相继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梳理弥尔顿及其作品接受史的过程中,郝田虎查阅了大量的英文和中文的原始和二手资料,这从他书后所附的“引用文献”可窥见一斑。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想凡是做过类似研究的人都会有亲身的体验。有时候为了找一个能够证明自己论点的文本论据,或是找某一句话的出处,往往要耗费九牛二虎之力,而且并不一定都能成功。这儿有一件真事可以跟大家分享:2010-2011学年我在哈佛大学英语系任访问学者期间,曾经收到过郝田虎的一个电子邮件。他请我查一下哈佛的图书馆里是否有由英国来华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编纂的《中西通书》收藏,因为在1855年那一期上有一篇关于弥尔顿《失乐园》的介绍。我对这一信息也很感兴趣,所以立即就开始着手查找哈佛各图书馆,尤其是哈佛燕京图书馆的收藏。但是令我失望的是,查遍了哈佛的各个图书馆,都没有发现该书的踪迹。我当时并不甘心,又将搜寻的范围扩展到了其他常青藤大学图书馆,甚至美国的国会图书馆,但遗憾的是事情仍然没有结果。大概是因为艾约瑟是英国伦敦会的传教士,他的这本书可能要到伦敦会的档案馆里才能够查到。应该说,郝田虎在这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他的主要贡献是基本厘清了19和20世纪中弥尔顿及其作品在中国的介绍和接受情况,其中有关梁启超、严复和“自助”(self-help)精神等部分均原创度甚高,并且还顺便考证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前两版中关于莎士比亚的名字由传教士在1856年介绍到中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为了深层次地说明弥尔顿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郝田虎还在该书上篇第三章“弥尔顿阅读和翻译”做了两件事:首先他选取辜鸿铭和吴宓为实例,具体考察了他们是如何阅读和理解弥尔顿这位诗人及其作品的;其次,他回溯了弥尔顿的诗歌作品,尤其是《失乐园》,被翻译成中文的历史过程,比较了各时期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传达原作神韵上的优劣。
辜鸿铭是一位具有传奇性的老派学者,曾留学爱丁堡大学,据说精通七、八门古典和现代的欧洲语言,而且他是用背诵长篇诗歌作品这一特殊方法来学习这些外语的。例如他在学习德语时熟背了歌德的《浮士德》,在学习英语时则能对莎士比亚戏剧和弥尔顿的《失乐园》倒背如流。而吴宓却是留学哈佛的新派学者,跟著名的白璧德教授学习过比较文学。他对于弥尔顿的生平、散文和诗歌作品,也是非常熟悉的。虽然不一定能像辜鸿铭那样,对弥尔顿的《失乐园》倒背如流,但是他对于该作品的文学传统、宗教背景、诗歌格律和人物塑造特征等方面的理解也许会比前者更加深刻。他俩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过弥尔顿的诗歌,也都有过一些声名显赫的学生,但是正如郝田虎在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吴宓在翻译弥尔顿短篇诗歌作品方面要比辜鸿铭略胜一筹。
作为著名学者,辜鸿铭和吴宓都能够阅读和理解弥尔顿作品的原文。但是中国广大的普通读者仍然需要通过这些作品的中译本来了解和阅读弥尔顿诗歌作品。这就说明弥尔顿的在华接受史上,他的作品中译本作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跨文化文本,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表在由英国来华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编纂的汉语杂志《遐迩贯珍》1854年第2卷第9期上的弥尔顿十四行诗《咏失明》不仅时间早,而且诗体工整,用词典雅,译文质量很高。但长诗《失乐园》的中译本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最早的译者分别为傅东华和朱维基。傅东华的《失乐园》(1930)只出了半部,而且由于他采用弹词体来翻译弥尔顿的宗教史诗,其客观效果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朱维基采用直译或硬译的方法来翻译《失乐园》(1934),结果译文的句子欧化严重,不仅读起来十分拗口,就连看上去也很不舒服。相比较而言,20世纪80年代两位译者朱维之(1984)和金发燊的译本(1987)相对比较忠实和通顺。但我个人认为,《失乐园》中译文在准确性和诗意表达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作为这一章内容的副产品,郝田虎还专门编了一个“弥尔顿作品中译书目(1854-2019)”,作为附录放在书的末尾部分。书目中按年代顺序分别列出了在大陆和台湾出版的有关《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抒情诗和散文等四组作品的不同译文和译本。相信这个书目对于弥尔顿中译本的研究者来说会很实用。
然而,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弥尔顿诗歌作品的原文和作品背后的历史、宗教和文学传统,我们就必须在大学课程中进一步改善英语语言文学的基础教学和开设更多更好的“弥尔顿研究”专题课程。毕竟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所使用的是具有浓郁拉丁化色彩的17世纪早期现代英语的词法和句法,并且广泛运用了基于圣经和古典欧洲文学传统的典故和比喻,没有经过正规专业训练的业余读者或译者有时对正确理解《失乐园》中一些冗长复杂的句子结构和在表面修辞手法后面所隐含的晦涩意义会遇到困难。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该书上篇专门增设了一个题为“弥尔顿教学和专题研究”的章节,简要回顾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和中山大学等著名院校曾经开设过的弥尔顿课程和以弥尔顿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自从2006年从国外留学归来,郝田虎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开设“弥尔顿研究”的研究生课程已经有十余个年头,并且指导过包括博士论文在内的多篇弥尔顿研究学位论文。对于教学与研究的内在必然联系他应该已经有了切身的感受和心得。
《弥尔顿在中国》的下篇是郝田虎本人的五篇弥尔顿研究论文。如前所述,郝田虎在弥尔顿研究领域已经收获了不少成果,其中包括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多篇论文。这些不俗的成果为他赢得了较高的学术荣誉和地位,他曾入选国家教育部2016年度的青年长江学者,并担任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在“弥尔顿在中国”这一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顺利结项之后,他再接再厉,以首席专家的身份获得了以“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为题目的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国内的弥尔顿研究领域,他真可谓任重而道远,希望郝田虎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努力创新,在今后的弥尔顿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2020年7月13日
沈弘教授与其学生合影(2019年10月)
往期回顾
新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 中期成果研讨会顺利举行新闻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 开题研讨会顺利举行新闻 | 杨乃乔教授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 讲座顺利举行新闻 | 陆建德教授“弥尔顿声誉沉浮的背后”讲座顺利举行
新闻 | 欧洲中世纪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李耀宗先生讲座顺利举行新闻 | John Rumrich教授与沈弘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
新闻 | John Rumrich教授与沈弘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 王宁教授:全球化时代人文学科的作用与功能
新闻 | “莎士比亚、弥尔顿与欧洲文学传统国际云研讨会”成功召开新闻 | 牛津大学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Lorna Hutson讲座顺利举行
新闻 | 弥尔顿专家Stephen B. Dobranski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 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与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 “莎士比亚、弥尔顿与欧洲文学传统国际云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9年“欧洲中世纪与早期现代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8年“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欧洲文学研究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7年“转折中的早期英国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成功召开活动回顾 | 著名莎学家David Scott Kastan教授竺可桢杰出学者讲座暨首次访华圆满成功
活动回顾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学术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四)》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三)》出版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二)》出版新书快递 | 沈弘译《农夫皮尔斯》新书快递 | 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创刊号学术|戴维·斯科特·卡斯顿:弥尔顿“伟大的主题”:《失乐园》简介学术 | 荣格:《路西弗与普罗米修斯:弥尔顿的撒旦形象研究》序
学术 | 郝岚:语文学的历史时刻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的争议及价值人物 | 罗益民:历史的星空又添一星 ——我的授业恩师:北京大学胡家峦教授
人物 | 章燕: 缅怀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
讲座
讲座概览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历次讲座回顾(下)讲座概览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历次讲座回顾(上)讲座预告|No.30: Professor William Baker & Hao Tianhu讲座预告 | 杨乃乔教授: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
讲座预告 | 陆建德教授:弥尔顿声誉沉浮的背后
讲座预告 | No. 27: John Rumrich & Shen Hong
讲座预告 | 王宁教授:全球化时代人文学科的作用与功能
讲座预告 | Lorna Hutson: England's Insular Imagining
中心简介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Studies,简称CMRS)于2016年12月30日在杭州成立。作为国内第一家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CMRS的使命是整合研究力量,推进浙江大学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搭建中国大陆、海峡两岸和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服务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学术共同体。著名学者沈弘教授担任中心名誉主任。CMRS目前出版三套丛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丛刊和文艺复兴论丛,均由中心主任郝田虎教授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